客车业突现并购重组大洗牌

发布时间:2016-03-22 来源:汽车报

对客车行业来说近来可谓风云变幻,以客车企业为主体的并购、重组层出不穷。

2016年到现在仅3个月时间,便有格力电器收购珠海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吉利集团收购东风南充汽车有限公司、善林金融收购安源客车以及中大集团出 售北京中大燕京客车等案例出现。而在去年,比较引人关注的并购重组有常高新实业投资有限公司收购原辽宁曙光集团旗下的常州黄海客车、中植集团重组一汽客车 和成都客车以及苏州金龙并购陕汽欧舒特。

■客车业频吹“收购”风

这一轮层出不穷的并购事件之所以引起业内的广泛关注,很大原因在于其规模大、涉及面广和类型复杂多样。从重组方来看,最为普通的或许要算苏州金龙和 陕汽欧舒特的合作,苏州金龙本身是客车行业有实力的知名企业,它与欧舒特的合作并未引起争议。吉利集团虽此前不曾涉足客车生产,但毕竟也是汽车行业的知名 品牌,要进军客车业也算是在同一领域。不过,另外一些出人意料的收购则令人刮目相看。比如,格力电器和善林金融,一个是做家用电器的、一个是做金融服务 的,这些企业原先的业务和客车生产是“八竿子打不着”,因此收购潮中最吸引眼球的便是这类“跨界”收购。

被重组方的情况也各不相同,一些是连年亏损、已经没有生产能力的客车厂,比如安源客车和珠海银隆旗下的石家庄中博客车,它们曾被工信部列入《特别公 示车辆生产企业(第1批)》名单,即通常所说的“僵尸企业”;另一些被收购的企业则是一直处于生产状态,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产销快讯,东风南充去年客车 (含非完整车辆)的销量为643辆、陕汽欧舒特销量为289辆。事实上,横跨客车行业内外的收购事例前几年就出现了。

2014年,江西特种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收购了江西宜春客车厂;2010年和2011年,恒天集团先后重组了湖北新楚风客车和百路佳客车;联孚集团2010年重组了黑龙江汽车改装有限公司;2009年,比亚迪收购美的三湘客车从而进入客车生产领域。

可以看出,客车企业的并购、重组潮早已冲破了行业的藩篱。只要有资本,便可进军客车业。

■客车业“重组潮”有迹可循

可以预见,今年还将会有更多的客车企业加入兼并重组行列。为什么这两年并购重组案会集中爆发?企业之间你情我愿的收购重组,运作实施的时机肯定是自主决定的,在这段时间内集中迸发或许是巧合,但巧合的背后包含着某种必然。

据分析,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应该与国家对新能源客车的补贴政策有关,进入客车行业的投资方,或是看中了新能源客车正在兴起的巨大机遇。

这几年,电动客车不仅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各地方政府也鼓励电动公交车的发展。可以说,在新能源客车补贴政策实施之后,与之相关的车型就从“微利”变 为“暴利”,对于投资者来说可是难得的绝佳机会。另外,从2015年开始,对于新能源客车的补贴逐渐“退坡”,这也刺激了新能源客车收购、重组的步伐。对 于投资者来说,这是“最后的机会”,在补贴额降低之前,赶紧抓住时机再赚一笔,“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

从近期的几个收购事例来看,格力电器收购的珠海银隆就是专门从事纯电动客车等新能源汽车生产的公司,毫无疑问,格力的目标就是新能源客车。善林金融 重组安源客车是在《萍乡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方案》的框架内形成的,成立萍乡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也是锁定新能源客车。吉利集团收购东风南充后,将投 资70亿元建设新能源商用车研发生产项目,建成年产10万辆新能源商用车的生产基地,这个新能源商用车的生产规划中包括电动客车的可能性非常大。

其次,从企业发展的规律来说,一般大集团不会“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都会进行多元化发展,涉足多个行业。因此,对于跨行业的投资者来说,也有扩大产业链的考虑。

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我国客车总销量连续多年下滑,一些实力较弱、规模较小的客车生产企业难以为继,需要注入新的资金,他们会主动寻找合资重组机会;另一些“僵尸企业”为不被工信部除名,也渴盼着兼并重组。这些企业的积极寻找,也为近期的收购潮添了一把柴。

■是福是祸喜忧参半

业内人士认为,客车行业出现并购重组潮,对产业的发展有利也有弊。一方面,我国政府力图以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汽车工业的“弯道超车”,需要各企业努 力提高新能源技术、研究新产品,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并购潮刚好为客车行业注入了新资金。此外,一些濒临破产的客车厂经过重组之后又焕发生机,也可以促进 市场竞争。因此,客车业并购潮对于产业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另一方面,并购潮带来的隐患也不可忽视。由于新能源客车补贴的高额利润,近几年,许多企业一哄而上生产电动客车。而它们中的一些企业并没有做好充足 准备,没有对电动客车的结构做深入研究,仅仅是把发动机换成电机而已。一些企业只追求“量”的突破而不思考“质”的变革,这样对新能源客车的发展毫无帮 助。更有甚者,一些投资方就是借新能源客车补贴的东风,以趁机“捞钱”为目的,用较低的投资成本收购一个“僵尸企业”,包装成新能源客车公司,一边挣补贴 一边圈地,获得高额利润之后再转手卖出套现。资料显示,本次并购潮中的一家企业,就曾有过收购包装另一家濒临倒闭的客车厂,待其增值后转手卖出变现的“成 功业绩”。

这样的投机行为如果形成风气的话,一部分市场就会变成某些人的“赌场”,表面上看起来火热,其实对产业并无益处。最终,不仅最后一个接盘的企业很有可能会倒霉,整个行业也会受到创伤。对这种不利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现象,希望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当然,真心诚意带着技术与资金进入客车领域,立志在新能源客车市场持久耕耘并有一番作为的企业,则另当别论。

热点职位
热门企业